close

劉春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信號轉導與代謝組學研究中心)
引子
做科學好比一種遊戲,只有對這種遊戲有著強烈興趣的人,才能從中獲得樂趣。同時每一種遊戲都有其規則,只有遵守規則的人才有可能取勝。
最近幾年,常利用休假或講學的機會回國。在國內見到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們有的還在讀本科,有的在做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在一些場合,有機會同他們進行近距離的交流,總是會被他們的青春和朝氣所感染,好像自己又回到了20年前。同時,我也可以感受到許多年輕人對於做科學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困惑。他們提了很多問題,甚至同樣的問題常常會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被問及。有些問題,正是我當年也曾經苦苦尋求答案的疑問。因此,常有一種歷史在被重複的感覺。
2005年5月底,在由濟南開往北京的火車上,我邂逅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分社的林金安社長。我們聊了很多。他說,針對國內一些學生和青年學者現在所面臨的困惑,特別需要一本開拓思想,介紹科學研究思路的書。數天之後,當我坐在回阿姆斯特丹的飛機上時,突然產生了一種想把多年來沉積在腦子裡的對科學的認識、對做科學的理解、以及從事科學研究的喜怒哀樂的感受表達出來的衝動,希望與年輕人分享。
在步入科學殿堂的旅途中,從茫然走向從容,是每一個學者必經的過程。有些事情只有在經歷過之後,甚至是遭受挫折之後才會有更深刻的體驗。但是,如果在踏入科學門檻之前,能夠對做科學的內涵有一定的瞭解,會使你更好地審視與把握自己,計劃未來。
促使我想把一些感受寫出來的另一個原因是我時常感覺到的國內學術界的一種浮躁。這種浮躁表現在兩方面:從做老闆(教授和博導等)這個層次上看,大家似乎都很忙,忙著應付些申請書、忙著應付飯局、忙著應付上級領導。他們在嚮往著院士的頭銜,追求著某日某月的大獎,丈量著中國和諾貝爾獎的距離。其結果表現為很多老闆沒有時間進實驗室、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坐下來同學生討論工作,甚至沒有時間讀懂別人的文章。從做弟子角度出發,就是挖空心思發SCI文章,應付畢業好出國。大多數學生並沒有弄明白研究是怎麼回事,只是片面地或難或易地拷貝著別人的工作。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離諾貝爾獎的距離越來越遠了。獲得諾貝爾獎意味著通過扎扎實實的研究,發現一些全新的概念,開拓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在此基礎上,還要求這個領域的發展對人類的健康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二者缺一不可。事實上一個科學家所能做到的只是前者,為人類瞭解自然、促進科技做出努力。至於你的研究是否能夠產生你所希望的社會效應,無疑需要一個足夠的群體參與和社會的認可。因此,有些研究結果的社會效應很快可以見到(如沃森·克裡克的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和卡裡·穆勒的PCR技術的發現),有的則需要很多年才會表現出來(如麥克林托克的轉座子)。因此,開創性的工作很重要,要有想法、有勇氣、有能力去探索未知。
國內的這種浮躁還表現在對科學研究缺乏持久的興趣上。很多人在剛剛做出一點成績之後便主動或被動地步入仕途。儘管我們非常需要懂科學的人去做科技管理,但是,仕途會使一個科學家失去最寶貴的觀察與思考的時間,從而失去原創能力。所以做好科學需要一顆冷靜的心,潛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和清貧,真正置身於名利場之外。
和世界上大多數學者一樣,我沒有做過諾貝爾獎夢(至少目前還沒有)。我只是這個行當裡的一份子。在國外飄遊的十幾年裡,先後走過新加坡、英國、美國,最後來到荷蘭,既經歷過痛苦的掙扎、也有過成功的喜悅,對科學的瞭解逐步加深,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在這篇文字裡,我會闡述我個人對科學的理解。我將盡可能使用通俗的語言、使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表達我個人的想法。我希望在讀完這些文字之後,你能夠獲得兩點啟示:
一是保持你對科學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學發現的最重要部分,一個有好奇心的人會在這種對未知的探索中得到很多樂趣。要神定氣閒地跟著好奇心一步一步向前走,為自己的每一個發現而興奮,為自己的每一個設想被驗證或者被他人接受而喜悅。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做科學都不是收入最高的職業。如在美國,科學家的收入在社會上只是中等偏上一點。在歐洲也基本如此,國內的情況也差不多。但從美國所調查的個人對自己工作的滿意程度來看,科學家卻遙遙領先。我想正是研究過程中對好奇心的不斷滿足使科學這個職業如此有魅力吧。
二是要腳踏實地走自己的路:做科學要追蹤重大科學問題,但同時要腳踏實地。事實上在科學迅速發展的今天,一個科學家所能做的只是不斷地為科學的長城添磚加瓦,構思長城框架的任務在上兩個世紀已經由我們的前輩們完成了。踏踏實實作科學並不是很容易,它需要敏銳的思維,需要對每一個實驗結果的仔細分析,通過設計對照實驗來驗證設想,最終形成理論。因此走近科學這座長城,並為它的建設出一份力是每個科學工作者的責任。不能扎扎實實做科學的人,因而談不上會對科學有所貢獻。有相當多的人,看起來也像是在做科學,但不過是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玩「過家家」而已。這裡我引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科學之真諦不過是每天思考的準確化而已(The whole of scienc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refinement of everyday thinking)」。
在這個專欄裡,我想首先通過個人的經歷,讓青年人對做科學的過程有所瞭解。然後我將用一些篇幅闡述西方做科學的一些竅門和規則。總之,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走出困惑,走出浮躁,在決定做科學之前,能有一些對科學遊戲規則的瞭解和一定的心理準備。一旦投身科學研究,要有為之奮鬥一生的準備。只有這樣,中國的科學研究才會有希望。

以上內容來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styphi 的頭像
    sstyphi

    sstyphi 亂說話

    sstyp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