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概述
    河蜆又稱黃蜆、金蚶、扁螺等,廣泛分佈在我國湖泊、江河中,天然資源豐富。它們穴居於水底泥土表層,以浮游生物為食料,生長快,繁殖力強。除天然資源外,也適宜進行人工養殖。
    河蜆養殖既適合於湖泊大、中型水面放流增殖,也適合於小型水面或者池塘投飼、投肥養殖。養殖河蜆成本低、產量高,易捕撈,可以當年放養當年收穫,經濟效益顯著。 
    河蜆肉味鮮美,營養豐富,除鮮食外,還可以加工成蜆干、罐頭、凍蜆肉或醃製成鹹蜆。這不但在國內受到人們喜愛,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普遍受到人們喜愛。
    近幾年來,隨著河蜆出口量的增加,河蜆價格不斷提升。日本,韓國每年向我國進口上萬噸的鮮活河蜆,作醒酒,護肝藥膳。 河蜆不但可以作為中藥的藥材,有開胃、通乳、明目、利尿、去濕毒、治肝病、麻疹退熱、止咳化痰、解酒等功效,而且還是禽畜類和魚類的天然餌料。經過粉碎的蜆肉、蜆殼配入混合飼料,飼喂禽畜有促進生長繁殖的作用,可提高禽類產蛋率、畜類產乳率。河蜆也可作為某些特種水產品的鮮活餌科,近幾年來,隨著鱉、鯉魚、黃鱔、蟹養殖的發展,人們也開始重視河蜆的養殖。 
    河蜆亦可以作為農田肥料。施用碎蜆肉、碎硯殼,對酸性土壤有改良作用。
    提供出口的商品河規,一般殼長25~36毫米,殼高22~33毫米,殼寬16~28毫米。個體重4~7克,每公斤160~220只。 
    河蜆三個月可達性成熟,一年四季皆可繁殖。性腺最豐滿期是5~8月,生殖旺期是5~6月。河蜆的壽命約為5年,最佳采捕利用期為l~2齡。製作工藝品的蜆殼,應為3年以上

以上內容來自
河蜆的移植及養殖技術
出處:中國漁業網 作者:不詳 發表日期:2006-5-16 閱讀次數:
  (一)河蜆的移植
  1、異地移植河蜆: 出口的黑殼蜆與野生黃殼蜆均屬同一種,即河蜆(Cobicula flaminca),與黃蜆(Cyrena aurea)、圓錐蜆(Corbicula comioa)是不同生態環境中的同物異名。 交通便利的蘇錫常地區,作為江蘇省外貿河蜆出口基地,經多年高強度捕撈,出現河蜆、黑蜆規格偏小,產量滿足不了出口需要。而將蘇北地區資源豐富的河蜆向蘇南移殖,定向培育黑蜆,是十分有意義的。
  春秋兩季氣候適宜,運輸死亡率低,為移殖河蜆的最佳時機,應盡可能就地取材。初始蜆色對將來的定向培育影響不大,亦不必考慮個體大小。常用吸螺蜆船可在一、二個小時內採得數噸河蜆。通常勿需挑選,直接裝車。以濕麻袋片或草蓆遮蓋,避免陽光直射。河蜆起水時間宜控制在二晝夜內。
  2、選擇養殖場地: 河蜆最適在水流暢通、流勢緩慢的水域繁殖和生長,水質偏向鹼性,透明度1米左右,水速0.1~0.6米/秒範圍。水流過急,增殖的幼苗不宜附著,大蜆也容易隨急流沖走。水流過緩,浮泥易於沉澱,由水流帶入的食料也比較少。 一般可在江河的支流和緩處或上流有沙洲、草灘,其下埕地寬闊、平坦處。亦可選江河靠岸邊弧形地帶。選擇質軟泥底或泥沙底,泥質灰黑,富含有機質的底床水域,有助於定向培育出高品質的黑殼蜆。水面從幾百平方米到幾公頃,水深0.5至3.0米,以管理方便為宜。根據地形以竹欄在進出水口處攔截鯉魚等敵害侵入。
  3、飼養管理: 從異地移殖運來的河蜆,應及時、均勻地播撒入養殖水域中。入水前特別注意清除鯉魚和青魚。河蜆雖能在相互疊置的高密度下正常生長,但移植蜆仍以1噸/667平方米左右的養殖密度為佳。其適溫範圍9~32℃,攝食浮游生物及藻類。低於50℃則停止攝食活動,高於32℃可導致大量死亡。
  應做到經常巡視養殖地,視水質瘦肥,不定期投些豆餅、米糠等。並抽取蜆樣檢查殼色和個體生長狀況。因餌料及放養密度不同,生長有所差異。
  通常情況下,一週年內可完成殼色向黑色的轉變,並可有80%達到體長2.5厘米以上的出口規格。 河蜆生命力極強,耐低氧,病患少。但須嚴加防範青色、鯉魚、綠頭鴨和中華鱉等河蜆天敵的侵入。
  4、合理捕撈與增殖: 適應出口的需要,養蜆地多是四季捕撈。為避免大量捕撈造成資源銳減、個體偏小,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產蜆區實行計劃捕撈。同一地區以兩年為一週期,捕撈一年,停捕一年,保證其充分生長。
  二是在產蜆區,有計劃地定期移殖一部分黃蜆,待轉黑後再捕撈。移殖蜆的增殖,關鍵在移殖後的第一年。在這一年中,不宜捕撈,應讓河蜆對新生地獲得完全的適應並繁殖。凡因運輸或創傷等造成傷害而不能修復者,任其自然淘汰死亡。
  河蜆雌雄異體,偶有雌雄同體。繁殖習性各地有差異。福州地區的河蜆,一年四季皆可繁殖,7~8月是旺季。而江蘇一帶,河田繁殖高峰期是從6月初持續到9月底。在殼長12毫米時,性腺達到成熟期,懷卵量與精子數量隨個體體積增大而遞增。其性腺分期成熟,發育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入水中,在水中相遇受精。受精卵從內鰓瓣中的櫛鰓腺獲得營養,經歷擔輪幼蟲期,而長至200微米時離體。經過一段面盤幼蟲浮游期,隨水流流動漂沉於水底。經過兩個星期到1個月時間,逐漸發育變成針尖狀白色的幼蜆,開始營底棲生活。再經過15~30天,可長成米粒狀大小的小蜆。3個月可長至體長11毫米左右。此時生殖腺接近成熟,生長開始放慢。
  以上過程在移植後每年的河蜆養殖水域中悄然發生。
  如果水淺,在河蜆繁殖盛期時,能在河床上出現大量的白色粘液狀物,這就是河蜆的幼苗。一般不需要採取特別的管理措施,只需當心在繁殖期間鯉魚等天敵的侵入。還應注意濁水的衝入,因為泥沙過大,其沉澱會造成大規模的蜆苗窒息死亡。
  河蜆壽命一般3~5年,最大殼長35毫米。在當移殖蜆順利過渡一年後,就可開始兩年一個週期的捕撈。在捕撈強度過大的情況下,可在停捕年內增加新來的移植蜆。在同一水域內,新舊河蜆均能獲得良好的生長。
  (二)湖泊放養增殖河蜆 水域面積2萬畝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或萬畝左右的小型湖泊,可選擇適宜的湖區或全湖放養蜆苗。養蜆湖區水深2米左右,湖底泥質或沙泥質,地勢較平坦,有一定的肥力,沒有污染,浮游生物豐富。一般浮游植物量50萬個/升以上,浮游動物量5000個/升以上,水色綠褐色,透明度45-80厘米。 蜆苗放養季節以每年3~4月或9~10月為宜。放養規格為完長0.5~1.2厘米,個體重0.5~1克,一般每公斤1500~2200只。蜆苗從優質、密集的湖區捕獲,要求品種純淨。 運輸可用車、船散裝或用草包、麻袋包裝運輪。運輸途中保持潮濕,避免風吹、日曬。蜆苗運到後,按照預先選定的湖區均勻散放,投放密度每畝15公斤左右,當年3、4月份放養的蜆苗,至8、9月份即可長成商品蜆。個體增重可達10倍以上,群體增重可達8倍以上,起捕上市的成品蜆比放養蜆苗增重6倍以上。 投放過蜆苗的湖區,一般都能自然繁殖,形成優勢生物種群,第二年可以不再投放蜆苗。如果當年起捕量過大,自然增殖不足,為了確保下一年的產量,應當繼續投放蜆苗。
  河蜆養殖水域一般同時養殖魚類,水域四周應設置攔魚設施,防止養殖魚類逃逸和外界大型野雜魚進入。
  在養魚水域內放養幼蜆須提前2年~3年停止養殖對河蜆有傷害的青魚、鯉魚等,清除水域的青魚、鯉魚和鱉,改良養蜆水域的魚種放養結構,增放鳙魚,減少鰱魚,穩定草魚、鯽魚,不放青魚、鯉魚,以促進河蜆生長;有條件的還應吸捕螺蚌,清除水草,減少河蜆的競食者。 在大型湖泊中圍養河蜆,則必須建好攔魚網箔,以防河蜆的敵害生物侵入。
  起捕河蜆,一年四季都可進行。起捕工具用耥網或耙岡,網目2厘米左右。單船操作,一般為夫妻擋,男耥稍女揀,確保河規規格整齊,無雜無傷。每船每天工作8小時,可起捕河蜆300公斤左右。當天起捕當天出運,保證活蜆質量。
  出運河蜆用麻袋或薄塑編織袋包裝。每袋20~30公斤,規格統一,外觀整齊。 包裝好的河蜆可以陸運、水運或者空運。運輸途中注意保持低溫、潮濕,避免風吹、日曬。運輸期限在冬、春季為7~10天,夏、秋季為3~5天。夏秋季運輸應加冰降溫,冷藏運輸。
  (三)池塘養殖河蜆 池塘面積2畝以上,水深1米以上,底質以沙土為宜,厚度20厘米左右。塘口有活水水源,沒有污染。蜆苗放養一年四季都可進行,以白露後至立夏前放養為宜。 放養前應將池水排干,清除螺、蚌類生物,曝曬15~20天。然後注水施肥。肥料可用雞糞或其它農家肥,每畝施3~4擔。每畝放養蜆苗l00公斤左右。 蜆苗放養後.應保持水質肥力、水色綠褐色,透明度35厘米左右。可定期施肥培育水色,也可投喂豆粉、麥麩或米糠。注意水質不能過肥,過肥時可加注新水,調節水質。養蜆期間,不能施用化肥或農藥,否則易引起河蜆死亡。 養蜆池塘可以同時混養鰱、鳙、草、鳊魚,但不能混養青色或鯉魚。河蜆在池塘中能不斷繁殖,在第二年放養蜆苗時,可以適當減少放養量。 池養河蜆經過5~6個月,即可長成商品規格。個體重達到4.5克以上,每公斤200只左右,即可起捕上市。可採用耙網或耥網,邊起捕邊篩選,捕大留小。小規格河蜆放回原池繼續飼養。

以上內容來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styp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